当前位置: > 中国电动工具网 > > 正文

“中国制造”遭多种问题抹黑 整体形象在改观

发布时间:2010/1/26 15:26:09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打印】 【关闭】

在西方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许多中国产品质量已经很过硬,但更多的却是代工品。以制造闻名的德国是接受“中国制造”最多的欧盟国家,但大多只是代工产品。比如中国生产的电动工具占了德国市场的90%,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一些世界名牌贴牌生产。一台汉特尔切割机,德国企业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是30欧元,包装后便以600欧元出售。虽然是“汽车王国”,但不管是大众还是宝马、奔驰汽车,其“内脏”几乎都塞满了中国制造的配件。英国思想研究所所长福克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制造多年以来给欧洲人的印象就是代工品,缺少原创新意,也缺少自己的品牌。贴牌生产不仅利润少,还经常成为反倾销的对象。福克斯说,如果说中国制造的声誉被损害了,其实与海外市场的销售商也有关系,他们只想通过大宗销售从中获利,很少会鼓励中国制造商有创新的设计,或是自主研发的技术,代工过程中的差价利润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不安全和“抄袭”也常和中国制造扯上关系。最近两个月,欧盟对中国产品的警告就不下5起。10月16日,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对产自中国的拼图垫子发出消费者警告,认为该产品含有可拆卸的小部件,如果被儿童误食,可阻塞其消化道。由于频频被指“抄袭”,几年前曾高举进军欧盟旗帜的中国汽车业目前在欧洲发展得很不顺利,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中国车商更是集体“失踪”。

中国制造在西方还常被媒体或者政客贴上“政治商标”。比如德国《金融时报》前不久就说,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扶植太阳能产业,德国太阳能产业将不敌中国竞争将掀倒闭潮,德国人将因此失业。很多德国企业则呼吁,德国人买德国产品。还有德国政客称,“中国制造”是“中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明镜》周刊等媒体称,中国企业从来不考虑人权、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很少捐助所在地的学校和医院等公益事业,至不惜和一些独裁政权合作,而这一切只为赚钱。

整体形象正在改观

虽然面临众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正呈现积极变化的趋势。

“中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廉价牛仔裤和塑料玩具的代名词了。在一个外墙悬挂着红灯笼的工厂里,已经开始生产乔治·阿玛尼的手工缝制服装。”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这样写道,从T恤衫和袜子等简单产品开始,“中国制造”逐渐过渡到那些裁剪讲究的上衣和衬衫等复杂产品。部分中国公司甚至可以达到意大利奢侈品牌苛刻的质量要求。美国彭博社的报道称:“中国出口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靠的是什么?多少年来,对这个问题早已没什么争论,靠的是低廉的生产成本。不过,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迅速提升。”1995年,中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总额占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6%,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35%。国际市场上80%的影印机、60%-70%的手机、60%的数码相机以及50%的电脑均产自中国。而2007年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日本进口的商品中,中国商品的质量排在了很多国家前面,甚至排在一些发达国家前面。

英国劳胜多德公关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更了解新一代中国产品的年轻人对中国制造的看法要好许多:在55到64岁和65岁以上的两类受访群体中,分别有60%和56%的人认为中国产品不如英国产品;而在18至24岁和25至34岁两个年龄层的受访者中,持这种看法的人显著减少,比例分别为33%和32%。

劳胜多德行政总裁乔安娜女士对《金融时报》说,虽然一些中国产品的确存在着质量问题,但也有许多中国产品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如今中国制造也在转型,从低价低质转向廉价高质,一些中国公司也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但中国公司不能忽视公众的看法,哪怕这些看法与事实存在一定的距离。

谈到“中国制造”,在伦敦市中心皮卡迪利广场经营餐具店的克拉克感慨万千,他说,10年前曾经有过一次机会同中国一家企业合作,但当时他就是不相信中国企业能够打制出和英国本土一样完美的西餐刀叉以及碗碟,最终放弃了合作机会。3年前,高额的经营成本迫使他不得不从中国进货,而当他拿到中国产的西餐具时,他几乎看不出和自己店中存货之间的区别。“就是因为不了解才不信任,一耽误就是这么多年,我的损失可以想象”,克拉克说,“中国制造其实并不代表别的意思,只是将人们所用的一些产品搬到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而已,而制造出的产品并没有区别”。

应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问题专家万军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制造形象不佳与中国长期实行的对外贸易模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制造业走的是“三来一补”的对外贸易模式,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长时间以来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输出的是廉价商品。除了中国制造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存在海外利益集团从中作梗的因素,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关行业利益集团就可能会与媒体结合,为中国制造扣上罪名。近期中美之间发生的轮胎特保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福克斯对记者说,改变目前的现状还要靠中国人自己。在全球化日趋加快的形势下,市场的成败在于设计和创新。另外,中国企业还应在国外做好广告推广,中国最近在CNN等国际媒体上为中国制造打广告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中国制造的形象最终还要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来提升。

万军认为,中国制造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模式,实现产品高质量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本土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时,不能急功近利。以日本为例,上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30年前日本制造也背着“廉价货”的标签;但后来日本开始奉行“技术立国”,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并予以消化,从而使日本产品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中国制造也应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向中国创造转变。